在人类千年的文明进程中,各民族融合发展,共同创造了绚丽多彩的人文文化。在中华民族文化宝库里,蒙古族服饰非遗犹如一颗璀璨明珠,闪耀着独特光芒。
今天,让我们通过活态非遗,探寻内蒙古不同地区民族服饰蕴藏的文化内涵,感受一对草原姐妹花对民族服饰的传承初心、匠人匠心。
非遗姐妹花:一双巧手守护民族服饰文化
在呼和浩特市大学城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内一栋教学楼的服饰工坊里,蒙古族头饰非遗文化传承人苏婷艳正在缝制鄂尔多斯乌审旗蒙古族头饰。红色的珊瑚、绿色的松石、精美的银饰等配件摆满了桌面。
“这套头饰是按照内蒙古博物院的文物一比一复原制作的内蒙古伊金霍洛王爷福晋的头饰,其重量大约为15斤。”苏婷艳手捧着一件沉甸甸的鄂尔多斯头饰告诉记者。
作为在锡林郭勒草原长大的苏婷艳来说,她对民族服饰有着特别的感情。她表示,小时候,每到草原那达慕大会或者其他重要节日,总要穿着由母亲亲自缝制的漂亮蒙古袍参加各种盛会。
因从小受母亲影响,长大后的苏婷艳对于民族服饰格外热爱,并成为蒙古族民族头饰非遗文化传承者,专门从事蒙古族头饰制作。
作为北方游牧民族服饰中的一个活化石,蒙古族头饰一直保留至今。那达慕大会、隆重的婚礼场合,总能看见戴着华丽头饰的蒙古族女子,每每亮相总会让人眼前一亮。
蒙古族女性头饰多采用金银、红珊瑚、绿松石、玛瑙等原料制作。作为游牧民族,他们喜欢把自己的牛羊转换为金银珠宝佩戴在身上,既显示出对于服饰的热爱,也便于保存和迁徙。